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

时间:2023-10-27 15:12:44
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(通用14篇)

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(通用14篇)

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,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,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  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 篇1

【教材分析】

这篇寓言故事,讲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,巧妙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,忽略身后隐患危险的做法,从而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。全文分“准备攻打楚国→少年巧妙劝说→打消攻打念头”三部分,本文结构紧凑、前后照应、生动有趣、寓意深刻。

【教学目标】

知识与能力:

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。

过程与方法:

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,理解“恍然大悟”、“固执”等词语的意思。
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,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,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。

【教学准备】

1、学生课前预习,借助字词典学习生字词,熟读小故事。

2、教师制作PPT教学课件。

【课前游戏】

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姓和动物有关,那么,我来考考大家:你们都知道哪些含有动物的成语呢?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导入

1、今天,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(板书:螳螂捕蝉),请同学们读课题。

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,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——

(生:黄雀在后)

2、完整地说。

(生: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)

二、初读感知,把握大意

1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,边读边思考: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。(课件出示默读问题)

2、好,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。(课件出示提示)

随机抽取学生回答。

3、谁讲的故事?讲给谁听?目的是什么?(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:少年、吴王)

三、角色体验,读文明理

(一)自由读文,小组讨论

1、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的故事找出来,读给我们听一听。

2、这就是少年给吴王讲的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的故事,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,看看有没有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,或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,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。(出示课件)

学生自由发言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。

(二)角色体验,加深理解

1、根据同学们的发言,我们发现:其实它们三位把头往回一调,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险,这灾难就是可以避免的,但它们为什么不调头呢?我来找三位同学替它们回答。

(1)蝉啊,蝉!你为什么没把头往后调一下,看看身后的危险呀?

(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呐!)

(2)螳螂,你为什么没调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呀?

(好吃吗?还没吃到就……惨喽!)

(3)黄雀,你为什么没把头转一转哪?

(吃到螳螂了吗?现在后悔了吗?来不及了!)

2、从这三位的回答我们明白了,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知道(身后的螳螂),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(身后的黄雀),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(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)。(依次板书)

3、谁能同时面对它们三位用一句话告别一下。看看文中哪句话最合适?谁来读这句话,真的让它们听到,你是在告诫它们。先自己练习一下。

(三)领悟寓意,创新复述

1、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,吴王听懂了吗?从哪儿看出来?请齐读。(出示课件)

2、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?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?

学生自由回答。

3、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个,同学们读一读,积累积累。它们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过来的词语。

4、吴王恍然大悟,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?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?

奇怪了!少年这番话并没有提到攻打楚国的事呀,为什么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?这两件事儿有什么联系呢?

原来吴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蝉一样: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;吴王攻楚,诸侯在后。(板书:攻楚,诸侯)

5、少年说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,现在看来它不但有意思,而且还特别的有……

谁能把少年所讲的这个既有意思又有(意义、哲理、道理、寓意)的故事绘声绘声地讲好它呢?我刚才说的是什么好?讲好!自己练习一下,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。

6、哪位同学当一下少年,给我们这些好奇的吴王讲讲这个故事呢?(课件出示插图)

四、推敲字词,体味妙劝

(一)联系生活,理解词义

1、吴王所悟出来的结论和当初大臣们所劝阻吴王的理由一样吗?(课件切换)

2、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?读来听听。吴王悟出来的和当初大臣们所劝说的理由是一致的,可是当初大臣们劝说得到的结果是?

3、固执是什么意思?你身边有没有固执的人?给我们讲讲他是怎么固执的?能举个例子吗?

4、你们劝他了吗?有用吗?他明知自己错了还要坚持自己的意见,不管你怎么劝说他还是要坚持到底。

(二)推敲字义,品味巧劝

1、可是见过像吴王这么固执的吗?他是怎么说的?生读。

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——死命令。

2、这两句话里面的“死”意思一样吗?说说看,你会哪一个就说哪一个?(课件出示两个“死”句)

3、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,所以我们对字词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,结合上下文去理解。

4、从这两个死你领悟到了什么?(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很坚定,吴王很固执)

5、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来读读这两句,第一句男同学,第二句女同学。男生注意了,你们现在是固执的吴王啊。

6、大臣们苦苦相劝,那就是个死呀!可是,少年却用一番话就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。不但没死,反而得到了吴王的夸奖。这是什么世道嘛?谁来评评理?究竟是为什么?

(巧劝、智劝、拐弯抹角地劝、旁敲侧击地劝)

五、拓展延伸

1、从中我们能看出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?从哪里看出来?(出示课件)

2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像少年这样善于巧(智)劝的故事呢?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,下次课我们再来分享。

  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 篇2

教学目标

1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、讲述《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》的故事。

2、理解“蝉、螳螂、黄雀,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,却没有顾 ……此处隐藏22714个字……转去 弹弓

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

2、理解词语意思

诸侯: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。

毫不介意: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。

不堪设想: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,指会向很坏、很危险的方向发展。

祸患:祸事;灾难。

四、理清课文脉络

1、螳螂捕蝉,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?请同学们打开课本,认真地读,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。开火车朗读课文,纠正误音。

2、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?你能按照起因、经过、结果来说一说吗?

按事情的起因、发展、结果给课文分段。

第一段(1):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,固执得不听劝阻。

第二段(2—11):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“螳螂捕蝉”,巧妙地劝说吴王。

第三段(12):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。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。

四、细读课文,了解起因。

1、这个故事的起因是——吴王想攻打楚国。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。

2、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,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,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?

3、交流

a、吴王是位暴君

相机出示句子:可是吴王固执地说:“谁敢来劝阻我,我就处死他!”

(1)“固执”是什么意思?找近义词法理解,可以理解为——顽固

(2)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,才叫固执?

(3)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,表演朗读,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。

b、大臣为国家着想

相机出示句子:大臣们认为,攻打楚国,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,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c、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

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,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。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。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,西边是楚国且较远,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。事实上,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。

五、细读课文,了解结果。

同学们,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,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,似乎不可更改。可结果,他恍然大悟,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。

1、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,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,好好体会体会。

2、理解“恍然大悟”吴王明白了什么?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,想一想。

3、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,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,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——首尾呼应。

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,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?

(1)少年说了什么?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?

(2)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,到底有什么道理呢?

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。

六、作业

1、描红

2、《习字册》

板书设计:

螳螂捕蝉

起因 固执攻楚

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

结果 打消念头

  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 篇14

教学内容:《螳螂捕蝉》第一课时

教学要求:

1、学会本课生字,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。

2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3、理解故事内容,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,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引入:

1.板书: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,指名读,齐读

2. 故事:话说有一天,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,花园里有一棵树,树上有一只蝉,蝉高高在上,悠闲地叫着,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,这只螳螂一看,馋坏了,它拱着身子,举起前爪,要去捕蝉(边补充完整题目)

请问: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?为什么?你怎么知道?

3. 小结

这是一条成语,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?(寓言故事)

上一个练习中,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,你能说几个吗?

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?(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),那么,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?

二、自学课文

要求:

1、读准字音,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

2、读通课文,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

3、想一想: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,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,朗读体会。

三、学习课文第一节:

1、 如果也按螳螂、蝉和黄雀这说法,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?找出课文中的句子。讨论并出示

“大臣们认为,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,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”

(1)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?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?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

(2) 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?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?

(3) 堪的意思是什么?那么不堪设想呢?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。

2、 指导朗读,注意突出乘虚而入,不堪设想

3、 这种情况,吴王设想过没有?他是怎么说的?

指导读出吴王凶残、固执的口气

4、 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?

5、 齐读课文第一节。

四、学习课文最后一节:

1、 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?你从哪儿知道的?

2、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

什么叫恍然大悟?你能读读吴王的话,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?

3、这番话是哪些话?

五、学习第二至十一节。

1、画出少年的话,同桌一起读读,边读边想,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?

2、交流,出示句子。指名读,想想:吴王悟出了什么?

板书:不能只顾眼前利益

3、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

4、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,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?

5、在读读2——11节,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?

6、师: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、力谏,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

齐读2——11节,体会少年的机智

你能读读吴王的话,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?

3、 现在,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?(知错就改)

五、总结课文:

1、小结:

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,想要去攻打楚国,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,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;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,可算是个固执的人。然而,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,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?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。

2、布置作业:

(1) 朗读课文,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

(2) 抄写词语

(3) 理解不堪设想,乘虚而入,恍然大悟的意思,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。

《《螳螂捕蝉》教学设计(通用14篇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